“蜀國(guó)多仙山,峨眉邈難匹。”峨眉山雄偉秀麗,如一幅中國(guó)水墨畫。山麓至峰頂50餘公裡(lǐ),石徑盤旋,直上雲霄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“雲鬘凝翠,鬒黛遙妝,真如螓首蛾眉,細而長(cháng),美而豔也,故名峨眉山。”
山之領袖峨眉山,佛之長(cháng)子普賢王。峨眉山作爲中國(guó)佛教四大名山之一、普賢菩薩應化道(dào)場,坐落于巴蜀大地,層巒疊嶂,秀甲天下。
古往今來,前往峨眉朝山禮佛者不計其數。四大名山中,峨眉山海拔最高,朝山之路最爲艱苦、漫長(cháng)。跟随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的鏡頭,一起(qǐ)開(kāi)啓殊勝的朝山之旅。(文/妙清 圖/妙月 李金洋 峨眉山佛教協會(huì))
“上朝峨眉,下朝寶頂”,峨眉朝山會(huì)是曆史上有組織地到峨眉山朝山、拜佛的盛會(huì),延續了200多年。清代乾隆、嘉慶年間最爲盛行。朝山時(shí)間爲端午節至八月十五。朝山會(huì)到來之際,香客先在大佛殿(現爲峨眉山大佛禅院)整隊後(hòu),由各香會(huì)各自組成(chéng)朝聖隊伍,從山腳次第朝拜沿途寺院,最終于金頂圓滿(圖片來源:峨眉山佛教協會(huì))
峨眉山腳,放眼望去,綠樹掩映,波光粼粼,人間聖境。峨眉山作爲風景名勝區,植被(bèi)豐富,環境清幽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峨眉山,以特有的普賢文化,超越地域局限,吸引海内外信衆行腳朝禮。朝禮途中,于呼吸間感受大自然的靈氣,感受信仰的力量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朝山途中,消除業障,折服我慢,培養慈悲心,踐行菩薩道(dào)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在曲折陡峭的山路上,覓求道(dào)迹,聞自性,悟真常(圖片來源:峨眉山佛教協會(huì))
“雙橋清音”爲峨眉山十景之一。清音閣下,兩(liǎng)條清澈的溪水從橋下奔流而過(guò)。兩(liǎng)溪交彙處有牛心石,溪水撞擊巨石,發(fā)出巨響,音似雷鳴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峨眉山以多霧著稱,常年雲霧缭繞,雨絲霏霏。漫步山中,頗有“煙容如在顔,塵累忽相失”之感,亦或是撥開(kāi)迷霧,尋找本我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幽幽山谷百草豐茂,甯靜清冷,溪流從高處落下,撞擊巨石,發(fā)出巨響,讓觀者升起(qǐ)“幸甚至哉,歌以詠志”的豪情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進(jìn)入山中,古木參天,雲斷橋連,澗深谷幽。作爲佛門聖地的峨眉山,千百年來墨客騷人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詩篇,也不禁讓時(shí)任中國(guó)佛教協會(huì)會(huì)長(cháng)的趙樸初發(fā)出“天下秀,低首讓峨眉”的贊歎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在行腳途中,萬緣放下,記錄自然的美好(hǎo)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行至半山腰處,于涼亭内歇腳,目之所及,皆爲綠色,耳之所聞,蟲鳴鳥啼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朝山雖辛苦萬分,但途中有善知識相伴,歡喜殊勝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堅定信念,感受信仰的力量(圖片來源:峨眉山佛教協會(huì))
峨眉山有自然生态猴區,爬山途中不時(shí)會(huì)有猴群出沒(méi)。它們嬉鬧頑皮,成(chéng)爲峨眉山的一大特色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憨态可掬的石像,經(jīng)曆時(shí)間洗禮,遍布青苔。它們是寺院的守衛者與陪伴者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萬年寺爲峨眉山八大寺廟之一,始建于東晉(圖片來源:峨眉山佛教協會(huì))
“大椿以八千歲爲春,八千歲爲秋。”洪椿曉雨爲峨眉十景之一,地面(miàn)殘的潮濕處,代表著(zhe)一場霏霏“曉雨”剛剛停歇,斑駁老舊的石牆,無聲訴說(shuō)著(zhe)歲月的故事(shì)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洪椿坪爲峨眉山重點八大寺廟之一,因寺前原有千年洪椿三株得名。峨眉山寺院建築莊嚴古樸、構築精巧,與景融爲一體。其大雄寶殿别于其他寺院,腳踩木質樓梯,拾級而上,方可進(jìn)入大雄寶殿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初秋山野已帶涼意,寺院内一塵不染,整潔雅緻,沐手上香,靜等信衆前來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古木蔥茏,山長(cháng)鳥鳴,掩映在林深處的普賢殿,寫有“聖賢成(chéng)佛”四字。行至此處,發(fā)菩提心,行願無盡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途經(jīng)峨眉山九十九道(dào)拐。九十九道(dào)拐爲峨眉山著名險坡,起(qǐ)于淩霄亭,止于壽星橋,于此處,體會(huì)“峰回路轉”之禅機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峨眉山仙峰寺曆史悠久,深邃幽寂。甫一寺中,便被(bèi)這(zhè)種(zhǒng)寂靜祥和的氛圍所感染(圖片來源:峨眉山佛教協會(huì))
在青山綠水之間,遠離塵世的喧嚣,聆聽内心的聲音(圖片來源:峨眉山佛教協會(huì))
遇仙寺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間,左仰危岩高千尺,右俯深澗萬丈。信衆來此,可體會(huì)“清閑無爲便是仙”的禅意(圖片來源:峨眉山佛教協會(huì))
洗象池有一天然水池,傳說(shuō),普賢大士騎象登山時(shí),曾在池中汲水洗象。月明之夜,月光映入池中,西落東升,均能(néng)得見。“象地夜月”爲峨眉十景之一(圖片來源:峨眉山佛教協會(huì))
秋雨來襲,但朝聖之心未曾有半分冷卻(圖片來源:峨眉山佛教協會(huì))
秋雨過(guò)後(hòu),借助清涼法水,洗去無盡塵垢,盡顯本來面(miàn)目(圖片來源:峨眉山佛教協會(huì))
峨眉山以普賢文化爲核心,發(fā)展“五妙共品”,踐行“人間佛教”。“五妙共品”即音樂、茶道(dào)、素齋、武術、詩畫。峨眉山茶文化曆史悠久,茶道(dào)代有傳承。唐宣宗時(shí),峨眉山昌福禅師就(jiù)創立峨眉山茶道(dào),編有茶道(dào)律譜《峨眉茶道(dào)宗法清律》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淨手入席,聞香靜心,賞茶之色,享茶之香,品茶之味,以茶調心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不悟即佛是衆生,一念悟時(shí),衆生是佛,此中禅機,誰懂?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峨眉山作爲普賢應化道(dào)場已深入人心,十方信衆朝禮于此,放下凡塵紛擾,發(fā)普賢十大願,效仿菩薩行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信仰雖無形,但能(néng)通過(guò)具象有形的物體來傳達。山上随處可見的祈福牌,承載了信衆最美好(hǎo)的祈願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天色逐漸昏暗,步入至山頂的卧雲禅院。重檐滴水,似籠上一層薄紗,與峨眉山水相融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黑黑的天空低垂,屋檐處僅有一盞白燈照耀,破除黑暗,讓人心生恭敬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天還(hái)未完全放亮,普賢菩薩在黑幕中靜坐,與信衆一起(qǐ)靜待破曉時(shí)分。十方普賢菩薩聖像正面(miàn)手持如意,騎六牙聖象;另一面(miàn)結阿陀定印,表六道(dào)衆生顯得四智菩提之義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破曉時(shí)分,地平線上天開(kāi)一線,一道(dào)霞光沖破雲海。随後(hòu)旭日東升,朝霞滿天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“雲擁半嶺雪,花吐一溪煙。”一夜時(shí)間,峨眉山就(jiù)白了山頭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一場雪,給了峨眉山最美的詩意。藍天白雲,夾著(zhe)山林的青黛,宛若人間仙境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無盡重重華藏界,層層不二法門開(kāi)。華藏寺位于峨眉山頂峰,明神宗朱翊鈞禦題橫額稱“永明華藏寺”。康熙在位其間,曾敕賜峨眉山經(jīng)書、法寶、禦書、匾額、僧詩等物,現仍有部分留存,足見其曆史悠久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華藏長(cháng)子,七處九會(huì),輔助毗盧闡大教;金頂真人,四方八面(miàn),來朝遍吉出迷津。登金頂,觀佛光與聖燈,找回内在的祥和甯靜,心靈得到歸依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雪後(hòu)初霁,清淨莊嚴。去留無意,望天上雲卷雲舒,在大自然的變化中,感悟禅機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妙月)
作爲佛教聖地,峨眉山蜚聲中外。佛教文化構成(chéng)了峨眉山曆史文化的主體,峨眉山佛教文化又是以普賢信仰爲中心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李金洋)
“天著霞衣迎日出,峰騰雲海作舟浮”。日出、佛光、聖燈、雲海是峨眉山著名的四大奇觀。峨眉山峰頂海拔三千多米,時(shí)刻隐沒(méi)在白雲深處的“銀色世界”中。金頂的十方普賢菩薩警醒衆生發(fā)十大行願,踐行人間佛教,以實現大乘佛教普度衆生之目的(圖片來源:大同市南郊區清涼寺 攝影:李金洋)